形态描述
标本采集地 西藏昂仁湖(即思格必林因错),在海拔5000m以上,寄生在裂尻鱼类 (Schizopygosis )体上。
形态 身体呈圆柱形,体长20—30mm,宽1.5—2.0mm。背部淡绿,淡黄或淡褐色,有排列规则的横列黑褐色斑点带。此外,体表可见8条纵行的白斑,背中的3条大而明显,另有2条在外侧缘,腹面的3条不显著或已消失。前吸盘圆形,其背面近基部有两对眼。前一对斜线形,呈“八”字排列,后一对甚短,近乎圆形。尾吸盘大于前吸盘约一倍,呈卵圆形。有14条暗色的辐射线以及14个夹在两辐射线之间的眼型黑点,黑点环绕成一圈,这是本种最明显的特征。前吸盘由节Ⅰ—Ⅴ组成,其后的37环组成节Ⅵ—Ⅻ。节ⅩⅢ—ⅩⅩⅢ为完全体节,各节由14环组成,其两侧共有11对搏动囊,亦称呼吸囊。当扩张时,该囊能把各体节前4环的皮肤膨胀成弧形。节ⅩⅩⅣ—ⅩⅩⅦ由最后的20环组成,但分节不明显。肛门开口于节ⅩⅩⅥ的背中线上。雄生殖孔在第25与26环之间,雌生殖孔在第29与30环之间,两生殖孔相隔4环或有时3环。
环带后各节之间有由肌纤维构成的厚隔膜,而各节之内又有3—4个薄的横隔膜,体腔壁上有许多结缔组织的葡萄状组织。食道细长,咽头部有发达的球状唾液腺,其后的嗉囊有盲囊11对,分别位于节ⅩⅢ—ⅩⅩⅡ内。在节ⅪⅩ从嗉囊背面伸出有4对盲囊的肠,直肠在节ⅩⅪ的后半连接肠。精巢6对,呈卵圆形,分别在节ⅩⅢ—ⅩⅧ内。贮精囊在节ⅩⅢ内简单弯曲,无盘绕。射精管粗大,从节Ⅺ向前伸至节Ⅹ再折回到节Ⅺ内的精管膨腔。卵巢长袋状,甚粗大,其末端在节ⅪⅩ内呈分叶块状,并在节Ⅻ后部由雌孔开口向外。
形态 身体呈圆柱形,体长20—30mm,宽1.5—2.0mm。背部淡绿,淡黄或淡褐色,有排列规则的横列黑褐色斑点带。此外,体表可见8条纵行的白斑,背中的3条大而明显,另有2条在外侧缘,腹面的3条不显著或已消失。前吸盘圆形,其背面近基部有两对眼。前一对斜线形,呈“八”字排列,后一对甚短,近乎圆形。尾吸盘大于前吸盘约一倍,呈卵圆形。有14条暗色的辐射线以及14个夹在两辐射线之间的眼型黑点,黑点环绕成一圈,这是本种最明显的特征。前吸盘由节Ⅰ—Ⅴ组成,其后的37环组成节Ⅵ—Ⅻ。节ⅩⅢ—ⅩⅩⅢ为完全体节,各节由14环组成,其两侧共有11对搏动囊,亦称呼吸囊。当扩张时,该囊能把各体节前4环的皮肤膨胀成弧形。节ⅩⅩⅣ—ⅩⅩⅦ由最后的20环组成,但分节不明显。肛门开口于节ⅩⅩⅥ的背中线上。雄生殖孔在第25与26环之间,雌生殖孔在第29与30环之间,两生殖孔相隔4环或有时3环。
环带后各节之间有由肌纤维构成的厚隔膜,而各节之内又有3—4个薄的横隔膜,体腔壁上有许多结缔组织的葡萄状组织。食道细长,咽头部有发达的球状唾液腺,其后的嗉囊有盲囊11对,分别位于节ⅩⅢ—ⅩⅩⅡ内。在节ⅪⅩ从嗉囊背面伸出有4对盲囊的肠,直肠在节ⅩⅪ的后半连接肠。精巢6对,呈卵圆形,分别在节ⅩⅢ—ⅩⅧ内。贮精囊在节ⅩⅢ内简单弯曲,无盘绕。射精管粗大,从节Ⅺ向前伸至节Ⅹ再折回到节Ⅺ内的精管膨腔。卵巢长袋状,甚粗大,其末端在节ⅪⅩ内呈分叶块状,并在节Ⅻ后部由雌孔开口向外。
鉴别特征
鉴征 身体呈圆柱形。前吸盘近基部背面有两对眼,前一对斜线形,后一对近乎圆形。尾吸盘上有14条暗色的辐射线及14个夹在两辐射线之间的眼型黑点。雄孔在第25与26环之间,雌孔在第29与30环之间,两生殖孔相隔4环或3环。
生物学
生态 本种生活在淡水或稍咸的水体里,主要在迅速流动的河流以及波浪冲刷的湖岸附近。有比较高的氧吸收速率,但随着水中氧浓度的减小氧吸收率亦下降。行动不甚活泼,会游泳,也会作尺蠖式移动。平时用尾吸盘吸附在寄主身上并将前部露在水中搅动。对高温很敏感并能在5—10℃下生殖。据布赖特维尔(Brightwell,1842)记载尺蠖鱼蛭两个亲体的头端相互紧绕并分泌许多白色粘液到交接处,交配往往达几小时,甚至一天后才分开。大约24小时后亲体开始产卵茧,每蛭产10—12枚外面包有一层半透明膜的棕黑色卵茧并粘附到水草或附近的物体上,约经13天即可孵化出幼蛭。幼蛭出茧后即能寄生到鱼体上,以吸血为生。本种是鲤科鱼的敌害,大量寄生可使寄主失血过多,影响鱼的生长和发育。
地理区分布